黃土水以新式雕塑作品連續入選帝展而聞名,但他一開始最熟悉的本是台灣民間的傳統木雕,當他來到東京後,以學院課程為中心磨練自己的雕刻能力。
中國正持續投資非洲,目前是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,每年雙向貿易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。中國駐尼日大使館7月27日發佈緊急提醒。
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尼日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穆罕默德・貝佐姆(Mohamed Bazoum)被推翻,而推翻他的人正是本應保護和維護其職位的人,那些在總統府外看守的總統衛隊。伊斯蘭暴力組織在馬利、尼日和布吉納法索三國邊境地區控制地盤,併發動襲擊,取得了進展。也有中國工人居住在尼日。現在,這一點可能會受到質疑
鄰國的政變並沒有帶來多大變化。法國外交部還說,法國「以最強烈的措辭重申了國際社會的明確要求,即立即恢復尼日的憲法秩序和民主選舉的文官政府」。沒有經濟誘因,何來循環? 歐盟政策推動塑膠永續的做法歐洲對於塑膠永續的推動,在國際上可說是領先的角色。
除了市場流通量小,再加上因為制度與民眾教育不足所導致的低回收率,使得PLA廢棄物的處理缺乏效益。最後則是將此堆肥用於生物毒性測試,確認植物是否能於其中生長良好。最後,PLA在台灣的普及度相較於傳統塑膠來說本來就不高,回收率又十分低迷:根據2021年環保署回收基管會的統計數據,PLA在台灣的回收率僅有5~6%。PLA屬於塑膠回收分類的第七類,但台灣民眾認識不足、政策與回收物末端處理也未做好準備,因此自今(2023)年8月起八大類場所將禁用PLA免洗餐具。
因此在世界各國強調減碳的趨勢之下,PLA確實是十分優秀的替代物。還需要定期灑水與自動曝氣,幫助維持堆肥中微生物的生存條件。
在實驗中僅使用一般市售腐植質培養土作為資材,其中的菌類活躍程度應不如發酵中的堆肥,但依然能在兩個月內看見塑膠片碎裂、消失(圖二)。目前台灣並未將PLA的回收和堆肥機制立法,即使業者能回收、製作堆肥,也不能合法販售,無法使金錢流與物質流一同循環。相較於傳統塑膠,PLA除了號稱生物可分解之外,原料與製程也與傳統塑膠大有不同⸺PLA的原料來自植物澱粉,例如玉米、馬鈴薯等,也就是所謂的生物基(biobased)。筆者團隊參考生物分解性試驗(ISO 14855-1 / ASTM D5338)的國際標準,透過控制環境條件的小型堆肥實證PLA塑膠片的生物分解性(圖一)。
文:王潔、許惠晴 Take Home Message 聚乳酸(PLA)為生物可分解塑膠,在高溫與高濕度的堆肥環境下PLA能被微生物分解並轉換成二氧化碳。雖然號稱為生物可分解塑膠,但要讓PLA回歸大自然似乎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。澱粉經加熱或酵素分解成葡萄糖後,再藉由特定菌種的糖解(glycolysis)與發酵(fermentation)作用,成為聚合前的乳酸(lactic acid)單體,隨後再經由一連串加熱、脫水、聚合成為最終的高分子成品⸺PLA。歐盟(European Union, EU)更是持續支持生物可分解塑膠或可堆肥塑膠的發展,並在去(2022)年11 月底提出了《生物基、生物可分解與可堆肥塑膠政策框架》(EU policy framework on biobased, biodegradable and compostable plastics),聲明生物基、生物可分解與可堆肥塑膠在汙染議題中的目標、應用價值及適當的使用方式,進而引導往後的立法,以及永續的塑膠市場。
然而,這些堆肥的「控制環境條件」特殊,溫度除了必須設定在50℃以上之外,還需要維持在高濕度。塑膠中90%的有機質在六個月內能被轉換成二氧化碳。
以現今的堆肥技術而言,PLA堆肥已能夠穩定熟成並有所產出,在塑膠回收再製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技術,因此「效益」便是選擇做與不做的關鍵。因此在拋棄時需要特別注意,將它與傳統塑膠區分開來,歸在塑膠回收分類的第七類(即其他類)。
此外,在學術期刊中也能找到PLA藉由生物酵素、菌種或堆肥分解的資料。此外,含有PLA塑膠片的堆肥相較於無添加PLA的堆肥,也被偵測到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產出,透過計算可得出約有60%的PLA已被轉換成二氧化碳。Photo Credit: 科學月刊 PLA堆肥實況與台灣現況 如果在實驗室外、變動因素較多的環境下,PLA塑膠也能如此順利地被分解嗎?對於這點,台灣其實已有業者實做出PLA塑膠袋的回收與大型堆肥(圖三),並將熟成後的肥料實際用在自家農園中。Photo Credit: 科學月刊 透過堆肥的方式使生物分解後繼續作為農用肥料,或是回收再製成二次塑膠,其實都是讓PLA留在物質循環裡的方式,也切中了近年來許多單位提倡的「循環經濟」(circular economy)。即使業者自行將塑膠獨立回收進行後續的堆肥處理,完成後的肥料也不能合法販售,無法形成完整的金錢流與物質流一同循環。然而這些堆肥其實也不僅是混合植物資材、動物糞便等有機質及PLA而已,堆肥中的各個資材種類需有特殊配比,才能讓堆肥在發酵至腐熟的過程中可以發熱至一定的高溫。
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特別留意,可以發現生鮮托盤、雞蛋盒、冷飲杯、餐具等都可能是PLA製品。由於PLA的原料來自於可再生的植物資源,並非不可再生的石油,且植物在種植過程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,也能對溫室氣體的減量做出貢獻。
PLA自台灣2002年實施限塑政策以來逐漸被業者所採用,但在今(2023)年8月卻又將被政府修法禁用至今為止,台灣對於制定可堆肥塑膠的相關政策仍未臻完善,並未立法建立回收機制讓PLA廢棄物能進入堆肥中。
最後則是將此堆肥用於生物毒性測試,確認植物是否能於其中生長良好。PLA自台灣2002年實施限塑政策以來逐漸被業者所採用,但在今(2023)年8月卻又將被政府修法禁用。
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特別留意,可以發現生鮮托盤、雞蛋盒、冷飲杯、餐具等都可能是PLA製品。在日常生活中購買商品時,常會看到商品標榜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(biodegradable plastics)作為盛裝容器,而聚乳酸(polylactide, PLA)則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種類之一。雖然號稱為生物可分解塑膠,但要讓PLA回歸大自然似乎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。最後,PLA在台灣的普及度相較於傳統塑膠來說本來就不高,回收率又十分低迷:根據2021年環保署回收基管會的統計數據,PLA在台灣的回收率僅有5~6%。
歐盟(European Union, EU)更是持續支持生物可分解塑膠或可堆肥塑膠的發展,並在去(2022)年11 月底提出了《生物基、生物可分解與可堆肥塑膠政策框架》(EU policy framework on biobased, biodegradable and compostable plastics),聲明生物基、生物可分解與可堆肥塑膠在汙染議題中的目標、應用價值及適當的使用方式,進而引導往後的立法,以及永續的塑膠市場。還需要定期灑水與自動曝氣,幫助維持堆肥中微生物的生存條件。
PLA屬於塑膠回收分類的第七類,但台灣民眾認識不足、政策與回收物末端處理也未做好準備,因此自今(2023)年8月起八大類場所將禁用PLA免洗餐具。可堆肥塑膠的生物分解過程 既然被稱為生物可分解塑膠,PLA究竟如何被生物分解呢? PLA屬於聚酯類(polyester),聚酯中的酯鍵較能被環境中的水分或生物水解酵素分解,可說是生物可分解塑膠類別裡的大宗。
即使業者自行將塑膠獨立回收進行後續的堆肥處理,完成後的肥料也不能合法販售,無法形成完整的金錢流與物質流一同循環。塑膠中90%的有機質在六個月內能被轉換成二氧化碳。
由於PLA的原料來自於可再生的植物資源,並非不可再生的石油,且植物在種植過程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,也能對溫室氣體的減量做出貢獻。此外,含有PLA塑膠片的堆肥相較於無添加PLA的堆肥,也被偵測到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產出,透過計算可得出約有60%的PLA已被轉換成二氧化碳。沒有經濟誘因,何來循環? 歐盟政策推動塑膠永續的做法歐洲對於塑膠永續的推動,在國際上可說是領先的角色。然而,這些堆肥的「控制環境條件」特殊,溫度除了必須設定在50℃以上之外,還需要維持在高濕度。
此外,在學術期刊中也能找到PLA藉由生物酵素、菌種或堆肥分解的資料。除了市場流通量小,再加上因為制度與民眾教育不足所導致的低回收率,使得PLA廢棄物的處理缺乏效益。
因此在世界各國強調減碳的趨勢之下,PLA確實是十分優秀的替代物。然而這些堆肥其實也不僅是混合植物資材、動物糞便等有機質及PLA而已,堆肥中的各個資材種類需有特殊配比,才能讓堆肥在發酵至腐熟的過程中可以發熱至一定的高溫。
文:王潔、許惠晴 Take Home Message 聚乳酸(PLA)為生物可分解塑膠,在高溫與高濕度的堆肥環境下PLA能被微生物分解並轉換成二氧化碳。在實驗中僅使用一般市售腐植質培養土作為資材,其中的菌類活躍程度應不如發酵中的堆肥,但依然能在兩個月內看見塑膠片碎裂、消失(圖二)。